dz搬家(dz搬家后插件乱码)

热帖

前沿拓展:

dz搬家

服务器需要配置好php环境。然后在导入原来的dz文件和数据库即可。


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下,黄河两岸百姓生产生活有哪些新变化?黄河边的故事最真切。2021年8月底,大众日报启动黄河滩区调研行,记者奔赴黄河入鲁第一县,跑遍菏泽28个村台社区,讲述黄河滩区波澜壮阔的迁建故事,记录滩区群众日常生活的生动瞬间。十天时间,本报刊发五组蹲点报道,持续推出“黄河滩的笑脸”和系列短视频,1.5万字蹲点报道、20多件新媒体产品,用心用情展现黄河滩区巨变和百姓心声。

“幸福滩”的笑声

□ 本报记者 李丽 王兆锋

“扶贫路上春常在,致富村中景更新”。东明县菜园集镇鲲鹏社区,细雨中的滩区迁建村台静谧而祥和,在家家户户红对联红灯笼的映衬下,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楼房格外美丽。

菏泽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,涉及牡丹区、东明县、鄄城县3县区8个乡镇182个自然村。目前,14.6万滩区群众已全部实现分房到户,圆了百年“安居梦”。

从土房到楼房——

“汛期守着黄河,俺们睡上了踏实觉”

8月28日,雨。

行走在黄河大堤,一座高高的台基上,一排排白墙红砖的房屋映入眼帘。

“守着黄河,住在村台社区的居民却睡上了从未有过的踏实觉,再也不用担心黄河发大水了。”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网格员潘国栋告诉记者,“前些日子台风过境,村台内的积水2小时就排干了。”

“三年筑台、三年建房、三年还账”,这是多少年来黄河滩区居民真实生活的写照。所谓“筑台”就是在盖房前先用土垫起三四米高的台基,然后在上面建房子。“我印象里,村里建得最高的台基也只有4米。”潘国栋说,“搬迁后一个个‘房台’变成了统一的‘大村台’,现在村台社区的台基是5.2米,基本与黄河大堤齐平,所有的住户都在这个大台基上。”

在设计施工时,村台社区充分考虑排水问题。在六合社区,制高点是整个村台社区的中心位置,也就是小学和幼儿园所在地,然后四周逐渐降低,这样遇到汛期急雨,可以快速实现地表和地下管网同时排水。

东明县菜园集镇一号村台鲲鹏社区,居民王银洞家的客厅里,王银洞6岁的孙女王梓萱向爷爷“显摆”她画的黄河岸边的树。在自己的房间里,她开心地说:“搬新家了,我有了自己的房间,我想要粉红色的墙,爸爸就给刷了粉红色的墙。对面就是幼儿园,我可喜欢啦!”

王银洞说:“房子刚分下来,孙女、孙子就天天缠着我带他们来看新家。从小就住这样的好房子,他们真有福啊!”

搬家之前,王银洞拍了老村里80多张老房子的照片,那些老房子黑瓦砖墙,低矮。“给后人留个纪念,得让他们知道,咱滩区人以前住的房子是啥样。”

站在王银洞家二层的大露台向外望去,就能看到鲲鹏社区幼儿园。“过去蹚着泥巴路,走大老远送孩子,现在坐在客厅里就能看孩子上学。”王银洞笑着说。

社区居民苏冬云的一个孩子在北京工作,另一个孩子在济南工作,以往他们回家,用不惯旱厕。进厕所拿着薰香进去,怕蚊子咬。“现在居住条件好了,孩子们也愿意回来了!”苏冬云说。

从小村到社区——

“住进新社区的感觉是方便,干什么都方便”

8月27日,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,居民陈佰藏刚在社区里到处转了一圈,四处查看自来水等设施情况。

陈佰藏是原三合村党支部书记,虽然退下来了,但村里的大事小情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,做起社区服务工作也是有板有眼。说起住进新社区的感觉,陈佰藏就一个词——“方便”,干什么都方便。

“过去家里来个人得准备好几天,提前去买菜割肉,还得做饭做菜,很累。现在门口就是超市,坐上锅现买菜都来得及。”陈佰藏一边说一边指着不远处的超市,日用百货、水果蔬菜,再也不用跑老远到镇上去买了。

中午,太阳高照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很安静,每一个进门的人都必须戴口罩、接受体温检测和出示健康码。走进室内,窗明几净,输液室里有3个床位和50多张座椅,张保现正在值班。

他是乡村全科医师,搬到新社区后他的“办公面积”翻了一番,“想不到农村的卫生室能有这么好的条件。”张保现说,原来村民有生病的,因为距离太远只能“上门看病”,他经常背着药箱走家串户,“就是蹚着泥巴的赤脚医生啊”。如今,搬进新社区,老百姓看病拿药方便,有医保的还可以直接在自助机上刷卡办理。

在六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旁边的国家电网服务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这是电力部门设在小区里的服务网点,老百姓可以来这里自助交电费。工作人员王学文介绍,六合社区试点建设了“智慧村台”。智慧村台系统可提前监测出异常数据,避免停电。

夕阳西下,站在5.2米高的台基上,老百姓终于可以平视黄河大堤了。向北望去,在一片老村拆迁后土地上,复垦地里的玉米棵棵挺拔,颗粒壮实饱满。

距离新村台社区三四百米的地方,一栋红砖的老房子作为历史建筑被保留下来,留下了沧桑的滩区岁月,也映衬着新村台、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。

(更多内容请看:http://dzrb.dzng.com/articlePc/report/id/4606.html?count=30)

“大伙儿心里有杆秤”

□ 本报记者 于新悦 蒋鑫

告别泥路、土屋、房台,搬进带院、黑瓦白墙的新房,滩区百姓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崭新生活。“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日子!”“感谢党,给我们圆梦!”

黄河滩区脱贫迁建,关乎民生,关乎民心,大伙儿心中有杆秤,群众心中称得出重量。

大不一样的新学校

8月29日,在焦园乡5号村台,雨露社区小学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,迎接新学年开学。冒着大雨,校长娄本建正带着工作人员安置桌椅、电子屏。

娄本建是土生土长的滩区人,全家刚刚从娄寨村老村搬进村台,新房离学校只有一街之隔。娄本建介绍,5号村台上有3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,雨露社区小学是原先6个村的两个教学点合并而成。

过去,因为老村住户居住分散,孩子们上学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。最远的超过3里,年龄小点的家人会接送,大了就自己上下学,一走就是半个多小时。学校条件不好,冬寒夏热,卫生难以保证。

新学校则大不一样。三层的教学楼宽敞明亮,能容纳10个班,安装了暖气、空调。体育馆和塑胶跑道也正在施工。

这次开学有6个班,即将上三年级的学生魏子萌,每天都要跑到新学校看看,摸摸崭新的桌椅板凳。“搬到村台上,各家各户住得集中了,学校在村台中心位置,孩子过个马路就到学校。”魏子萌的妈妈说。

娄本建说,各级党委、政府的努力和付出,大家伙都看在眼里。焦园乡党委委员、5号村台乡级指挥长孔德宏天天靠在这儿,办公室里有一个二层小铁床,孔德宏就住在那值班,最忙的时候,两个月没有回家。

“孩子是滩区的未来和希望,我干了半辈子教育,新学校的落成是一个新的起点,一定要把孩子教育好。”作为校长,娄本建干劲十足。

“这就叫生在了好时候!”

8月29日中午,黄河入鲁第一乡——焦园乡下起瓢泼大雨,东明县1号村台向阳社区的新房中,居民王龙从厨房端出两碗热腾腾的馄饨,一碗给新婚妻子,一碗给自己。这天距离王龙结婚未满一月,喜气在新房中依旧浓烈。

结婚难,是黄河滩区人祖祖辈辈难以逃脱的难题之一。王龙今年24岁,去年在外打工认识了妻子王文婧,今年8月,两人顺利结了婚。“我跟亲家说,分下来的两套房随儿媳妇挑,相中哪套住哪套。”王龙的父亲王双柱说。

2017年,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启动,按照相关政策,王龙一家分到两套面积140平方米的房子,这个户型的房子是4口人标准,有上下两层四个房间,还有一个小院。

在老村子,王龙家有一处老房。冬天结冰,雨天漏水,夏日蚊虫不断,自外出上学、打工之后,王龙很少回家。“我们家在村子最里面,沿着小胡同拐很久才能到,车都开不进去。”王龙说。

王龙还有一个弟弟。王双柱说,老房子没法住人,要是没有迁建项目,得在县城买房,一套得三四十万元。“这就叫生在了好时候!”王龙说。

新生活是干部群众一起“夯”出来的

搬上新村台,群众的居住条件变了,对黄河的感情变了,但干部群众遇事一起扛、亲密和睦的感情没有变。

“1996年黄河发大水,为了看好家里的1000多斤粮食,只要能垫高的东西,都用上了。”提起黄河泛滥的场景,鄄城县旧城镇武西庄70岁村民杨式科记忆犹新。

去年10月,杨式科搬进六合社区,每天吃完饭,他就来到社区广场上,和老友坐在长椅上聊天。杨式科说,搬进新村台后,哥几个每天在广场碰面,感情比以前还亲厚。

六合社区村台是一项大工程,迁建指挥部的干部、施工队、村民,都投入到这场建设中。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砸地的夯声,好听着哩!”六合社区毛洼村村民周秋真说,为了让村台更加牢固,施工队每天都要对地面进行强夯。“头几遍,地软。夯锤砸在地上像砸到棉花上一样‘噗’的一声,等到最后,就听见‘噔噔’的类似金属回音一样的声音,俺就知道了,这地砸得实实的。”

说起施工,周秋真竖起大拇指,不住口地夸赞镇上和村里的党员干部。“我们社区网格员潘国栋真是用心。他监督盖房的质量,半夜一两点还在工地上监工。这些党员干部半夜不睡觉图啥?俺知道,他们是为了咱老百姓!”

滩区干部和群众一起“夯”出了安居圆梦的新生活。如今,六合社区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围绕滩区“乔迁圆梦”背景,开展了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群众搬到新家后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。

(更多内容请看:http://dzrb.dzng.com/articlePc/report/id/4606.html?count=30)

搬出沙窝窝,扛起“金扁担”

□ 本报记者 于新悦 蒋鑫

黄河滩区迁建后,如何持续抓好迁建后续工作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确保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?

行走黄河滩区,一批具有滩区特色、凸显滩区优势的富民产业正茁壮成长。迁建后,土地成方连片,农民流转意愿增强。各地因势利导,发展现代高效农业,滩区百姓机会多了,钱袋子鼓了。

黄河边养出加州鲈鱼

8月29日,在黄河入鲁第一乡——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黄河大堤西侧,一台台增氧机迎着雨,在鱼塘中咕嘟咕嘟地冒着水泡,水面上不时蹿出几个“黑影”。

“这是我们养殖的加州鲈鱼,它个体大、生长快、适应性强,市场需求量大。”焦园乡鲈鱼养殖基地负责人毛朋朋,指着这些一闪而过的“黑影”说,基地2019年8月落地在东明,经过两年的发展,已经成为全国加州鲈鱼第三大产区,山东最大的鲈鱼养殖基地。

毛朋朋说,加州鲈鱼国内主产区在广州,为避开竞争,基地采取错峰养殖方式,在6月到10月期间上市。在广州,鲈鱼价格是每斤13元左右,而基地养殖的鲈鱼每斤至少卖22元,1200亩的养殖基地,亩均年效益能达到近2万元。

之所以选择在黄河滩区养殖鲈鱼,一是滩区水资源丰富,水质、土壤适合养殖鲈鱼,二是当地政府服务暖心。毛朋朋说,鲈鱼养殖最怕停电,鱼塘里的鱼苗密度大,一旦停电会造成缺氧,带来巨大损失。为此,国网东明县供电公司专门为基地架设了4台变压器,1000米的10千伏线路和近3.5公里的400伏线路,保障正常用电。

目前,基地有60多个鱼塘和37个育苗塘,吸纳了当地30余名农民就业。滩区群众看到养殖鲈鱼赚钱,不少人来基地打工,不为挣工资,只为学技术。毛朋朋说,下一步,基地要发展成为集垂钓、餐饮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渔业项目,带动更多村民学技术,养鱼致富。

在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杨屯村,金鳞赤尾、体型梭长的黄河鲤鱼成了致富法宝。成方连片的池塘前,滩区农民、西胜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西胜一声令下:“开始拉网!”一场捕鱼大战正式展开。

陈西胜祖祖辈辈都在黄河边居住,41岁患病之后坐上了轮椅,原来的运输工作不能继续。黄河滩区丰富的水资源让他瞄准了水产养殖,于是他承包村里的闲置土地,开始了创业之路。

黄河水给了陈西胜灵感,也让他养出的鲤鱼价格“高人一筹”。“我的鱼比普通鲤鱼贵一倍,3至5斤的25元一斤,5至10斤的30元一斤,10斤以上的38元一斤。我们村地处黄河低洼地,我就是借用了这一地理优势。”陈西胜说。

目前,养殖场年产值达到600多万元。一路走来,陈西胜大量吸纳村里的残疾人、困难群体加入合作社,陆续带动了上百名滩区群众养殖黄河鲤鱼,带领大家共同致富。

金银花变成“致富花”

虽然已经过了采摘期,但绿油油的金银花长满了整片田地,成群的小鹅“漫步”其中,不时地低头啃食杂草。

这里是鄄城县董口镇邢屯村山东仙喜药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。“采摘期时,我们基地最多的时候有七八百人,抬眼看,地里黑压压的全是人头。”仙喜药业负责人臧广军说,今年,他的800多亩金银花,一亩地产湿花300多斤,按一斤10块钱计算,一亩地3000多元,算下来差不多有200多万元。臧广军介绍,由于今年的天气原因,采摘期缩减至20多天,好在收购价格稳定,收益还不错。

在董口镇,金银花被称为“致富花”“幸福花”。董口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姬坤介绍,基地与镇上的200多户村民签订了就业合同。他算了一笔账:到盛花期,按照一位村民采摘100斤金银花鲜花,一斤6元的采摘价格来算,就有600多元的采摘收入。“在采摘期,有的村民能摘上千斤。”臧广军说。

臧广军介绍,烘干后的金银花销路广,可以直接卖到药店当药材,也可以卖给企业制作花茶和凉茶饮品。基地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新的谋划——从最初的金银花采摘、烘干向金银花深加工发展,主要加工金银花茶,提高金银花的附加值。

金银花产业逐渐成了董口镇的支柱产业,原因就是黄河滩区土质好、气候适宜的先天优势。目前,董口镇种植金银花面积已达5000多亩,年产值预计可达6000多万元,金银花正成为群众的“致富花”“幸福花”。

近年来,鄄城县加快发展包括中药材在内的特色产业,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.5万亩,大型中药材种植基地17处,涉及金银花、白芍等道地药材20余个品种,年产中药材3万吨,产值7亿元左右。

万亩虎杖拉长产业链

8月31日,东明县长兴集乡黄河滩区的虎杖种植基地,近2米高的虎杖长势喜人,再过几个月,这里的万亩虎杖将迎来丰收。

虎杖,又叫穿地龙、酸筒杆,根可以入药,是传统的中药材之一。东明格鲁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车发展,是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。他说,虎杖喜水,滩区水资源丰富,适合虎杖种植。

基地已种植近1.3万亩虎杖,年加工虎杖1万吨,提取白藜芦醇300吨,白藜芦醇产量占全球90%的份额,公司生产的白藜芦醇产品,通过了国际认证,产品出口多个国家,成为了国内最大的虎杖种植加工基地。

车发展告诉记者,为了给周边滩区群众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,基地常年的用工量近300人,每人每天工资100元左右。

不仅如此,基地采取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经营模式,成立了虎杖种植专业合作社,带动村民发展虎杖种植,引导农民开展现代农产品开发、绿色农产品种植与销售、乡村旅游等项目,不断拉长虎杖产业的产业链,服务乡村振兴。

搬出沙窝窝,扛起“金扁担”。迁建不但迁出大片土地,还引来富农产业,“迁”出了滩区群众的幸福生活。

(更多内容请看:http://dzrb.dzng.com/articlePc/report/id/4606.html?count=30)

“我们的付出换来群众的甜,值!”

□ 本报记者 李丽 赵念东

“我们社区建得好,学校、卫生室、水电暖都有,我们都感觉从村民变成了市民。”9月1日,东明县菜园集镇鲲鹏社区1号村台村民陈学美刚刚报名加入了社区舞蹈队。

落实迁建工作跑坏八双鞋的东明县焦园乡武装部部长郑强胜说,看到黄河滩区群众过上好日子,再跑坏八双鞋也是值得的。

立下愚公志,敢啃硬骨头。2021年5月底,随着东明县最后一批12个滩区村4843户村民选房到户,至此,菏泽市黄河滩区28个村台社区已全部分房到户。在这场志在破解世纪难题的“大迁建”中,党员干部扛牢责任,勇于担当,不舍昼夜战滩区,用实干苦干让滩区群众告别“水窝子”住上新房子。

乡镇干部“引荐”,家门口上班

8月27日早6点,东明县长兴集乡10号村台村民王荣花吃完早饭,便出了门。10分钟后,她来到距村台不远的果蔬大棚基地,除草松土、扶秧搭架……“一天能挣60元。”

“俺家5月份就搬到村台上了,但新家距离农田远,干脆流转了出去。”王荣花说,后来在乡镇干部的“引荐”下,她来到了果蔬大棚基地上班。在这里,像王荣花一样的滩区村民有数十人,真正实现了搬得出,稳得住,能致富。

“我们考虑到滩区群众从原来老村搬到村台,肯定会出现异地搬迁后生产地距生活地远的问题,于是经过多方协调,根据村民意愿,就近安排就业。”长兴集乡10号村台乡级指挥长郝成锐说,像王荣花这样将土地流转出去,再加上在这里打工,一年会有两份收入,生活也会更有奔头。

在东明县沙窝镇马集社区的条编工艺加工点,记者看到一根根藤条在村民周凤姣巧手中上下翻飞,不一会儿就成了一件漂亮的小花篮,周凤姣说:“搬了新社区,家门口就能赚钱,可方便了。”

“搬出了‘穷窝窝’,还得给百姓致富的‘金手指’。”沙窝镇党委书记邢鹏英和镇上的干部,帮着村里规划产业发展:马集社区条编工艺点用工100人左右,尚庄社区条编工艺点用工130多人,尚庄社区正在洽谈引进一家服装加工厂,开业后预计吸纳家庭妇女180多人……“所有从业人员都是社区人员。”邢鹏英说。

“我们打算保留部分滩区内的房台老宅,打造一批具有黄河特色的民居民俗、黄河滩区体验区等,将其以一种黄河文化的形式传承下去。”郝成锐说,在未来发展规划中,24个村台将有效串联起东明国家级黄河湿地公园、高村黄河文化苑等旅游资源,打造蕴含黄河文化、彰显黄河滩区生态优势、独具东明县文化底蕴的精品旅游线路。

“以心换心,最见真情”

如今的东明县长兴集乡10号村台,家家户户“小别墅”,社区服务配套齐全。可一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大工地。

受疫情、降水沉降、地基处理等影响,2020年5月8日,10号村台才陆续施工,是东明县开工最晚的。

“10号村台不仅开工晚,而且占地面积大,需要安置2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,1964户7844人,是回迁村民最多的。”东明县副县长、长兴集乡10号村台县级指挥长李明轩说。

“一开始,县乡干部想去做工作,却进不了村民的门。”李明轩说,为了打开局面,先由村干部对老支书、家族长以及群众亲戚等做思想工作,将心比心,用诚意打动群众,不让群众有任何后顾之忧。

“以心换心,最见真情。群众从心里认同搬迁。仅两个月,就实现了和谐搬迁。”李明轩说。

邢鹏英负责的马集行政村是东明县唯一一个在黄河西岸、实施跨河、跨乡镇搬迁的村,涉及7个自然村。“为了制订搬迁安置方案,邢书记常常加班至凌晨,而且事无巨细,把老百姓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。谁心里装着百姓,百姓心里就装着谁。”马集村党支部书记马会文说,方案出来后,村民3天就签完了协议,一周就搬完了。

马集外迁社区开工时正值寒冬腊月,村民看到指挥部人员寒风中彻夜守在工地上,便从家里拉来柴火取暖。“为了这么好的老百姓,再累再苦也值了。”回忆起来,马集外迁社区县级指挥长、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李东燕仍不禁动容。

去年冬天,为了保证东明县长兴集乡2号村台工程进展顺利,县级指挥长、东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辛继梅和其他指挥部人员吃住都在工地上。村台距离黄河河道7.5公里,村台抽沙淤填全靠铺设的5条抽沙管道持续运转。“为确保抽沙淤填进度,我们采取了‘人盯管道’的法子,每天都要巡查一遍。一次赶上数九寒天,正下着雪,滩区里吹来的风冰冷刺骨,即便我穿了两层棉衣,仍禁不住打哆嗦。”辛继梅说,指挥部的干部们守着冰冷的管道,打动了老百姓的心。

定计划、抓进度、卡节点、促工期……辛继梅她们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,“如今看到村台便利的配套设施,以及滩区群众热情洋溢的笑脸,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。”

搬进新村台,谋划新生活

现在每天早上不到6点,东明县菜园集镇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姚松行的身影,都会出现在白墙灰瓦映衬的村道间,晨跑中,他时不时望向两侧的“犄角旮旯”。一旦发现施工不到位的地方,他便掏出手机拍下照片。

“村台建设是个大工程,总有遗漏的‘边边角角’,我把它们拍下来发给村台上的施工队及时修补。”姚松行说。

“滩区迁建,我们村‘两委’班子是最先冲上去的。”姚松行说,那段时间,为了能争取村民下地干活前的空当,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,走街串巷,挨家挨户讲政策、谈搬迁、解难题,一遍又一遍。

这段时间,姚松行感觉工作好做了,村民们的变化挺大,原来在村里家家各忙各的,想组织起来做点事挺难,搬进新村台后,干部带头说干点啥一呼百应。

滩区迁建只是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。姚松行盘算着,待老村全部拆迁复垦后,他们准备发展特色产业,壮大村集体经济,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。

(更多内容请看:http://dzrb.dzng.com/articlePc/report/id/4606.html?count=30)

“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”

□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李丽

黄河滩变了。

从菏泽牡丹机场坐飞机俯瞰黄河,一个个村台镶嵌在黄河之畔;走进黄河滩区,上村台、进社区、看产业,诸多变化让人眼前一亮;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黄河滩,带来勃勃生机。

黄河边创业故事多

8月30日,秋雨绵绵。

风从黄河来。东明县黄河滩生态农业产业园,荷叶出水一人多高,在风中舞蹈;水稻抽穗扬花,满目碧绿,蛙声一片。

产业园务工人员黄刚柱,拿着刚从藕塘里抓的甲鱼,自豪地向记者说:“120元一斤,这个甲鱼有2斤多。300亩的藕池里,这一万只甲鱼是不小的收入。”

李焕雷,80后,在外地打拼闯荡后,有了一定积累,返乡创业。他结合滩区产业特点,注册成立菏泽黄河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搞农业。

李焕雷身体壮实,言谈自信,满是激情:“产业园已初具规模,见了效益。1000多亩的水面,放养有甲鱼、鲤鱼。我们黄河滩的土质好、水好,种出的藕,脆、爽、耐储存,与南方的藕打时间差,能卖高价。”

产业园吸纳八十多名滩区群众长期务工,多时有三四百人。公司还拿出200亩藕塘,与李存刚、李百军两家农户合作,由他们管理,收益按比例分红,80%给农户。今年6月份,李存刚、李百军每人分了21万元。消息传开,周边百姓纷纷要加盟。

李焕雷还委托山东省农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,编制规划,发展水产养殖、莲藕种植、设施蔬菜种植、红薯育苗、生产加工、黄河文化等六大产业。李焕雷想把地方戏“两夹弦”、庄子文化发扬光大,按照1000:1的比例打造黄河微缩景观,把园区打造成4A级景区,带领更多乡亲富起来。

李焕雷一直记得父亲曾经跟他说的话:“儿啊,以前你在外地虽然挣钱,但我心里不踏实;现在看到你在黄河滩种地,我心里最踏实了。这里是咱的家啊。”累了、难了,他就想想父亲的这句话,又鼓足劲头:“现在滩区发展前景这样好,我们一定要好好干。”

东明县沿黄乡镇吸引返乡人才150多人,一批批年轻人像李焕雷这样到黄河滩创业、就业,为黄河滩发展注入青春活力。

滩区来了大学生

8月31日,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社区,大学生李志伟前来兴东小学报到。

兴东小学校长司春雨,领着李志伟看新校园。塑胶跑道、新教学楼、新桌椅、新的电子教学设备……李志伟很兴奋:“学校的硬件设施真好,比我想象的好多了。我要在滩区扎根,好好培养滩区的孩子。”

李志伟说,他大学有一位老师老家是东明的,老师常给同学们讲滩区发生的变化,这让他萌生了到滩区工作的念头,就直接报考了滩区小学的教师岗位。

司春雨在滩区干了31年教育,深知以前滩区孩子上学的不容易:“下雨时路泥泞难走,有的孩子要走六七里路;遇上大水时,教室进水有1米深。现在条件多好,村台上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学,孩子和教师都有福啊。”

教育关系着滩区的未来。菏泽市从事业编制、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,吸引更多年轻教师到滩区去。东明黄河滩区,24个村台、1个外迁社区,全部配套建设省级标准化学校,小学年轻教师的比例已经占到80%。

在云瓜园焦园西甜瓜产业示范园,来自河南的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武利杰,在指导村民侍弄大棚。兰考坤禾农业有限公司在东明县焦园乡种植高端西瓜、甜瓜,武利杰是该公司的员工。他说:“公司生产管理、操作需要较高素质的人员,我们公司通过传帮带,吸引滩区的年轻人回归,已初见效果。”

让年轻人留下来

“我们在24个村台陆续开设连锁超市等,已安置200多名滩区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。”东明县供销集团配送中心主任司爱民介绍。

在兴东社区供销连锁超市里,营业员赵雨正笑盈盈地给顾客结账。她说:“从家到超市,就步行七八分钟。在这里生活、工作,心里舒坦。”

“我们负责滩区24个迁建村台社区生活物资保障中心的运营、管理及服务。”东明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吴柏峰介绍,按照村台人口布局,滩区24个迁建村台目前已开业8家供销超市、10家农资店。项目总体运营后,商业面积预计达10万平方米,覆盖500多家商铺,可具备500多个创业机会,带动1000多人就业。

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社区,一溜超市、饭店十分显眼。许莆在这里经营一家餐馆,餐馆窗明几净,顾客络绎不绝。

许莆和妻子之前在外地打工,看到滩区老家建设得这么好,就返乡创业。招牌菜是鱼,很受社区乡亲们的欢迎。“我们搬入村台社区,从原先破旧的房子住进小别墅,心里甭提有多得劲了。有党的好政策,我们滩区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!”许莆说。

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,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主战场。“东明县着眼滩区产业发展布局,加快推进生态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园、万亩虎杖种植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。”东明县委书记张继争说,通过示范引领、以点带面等方式,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,吸引更多年轻人,为滩区发展提供产业、人才支撑,让群众生活有保障、发展有基础、致富有门路。(更多内容请看:http://dzrb.dzng.com/articlePc/report/id/4606.html?count=30)

( 记者:于新悦 李丽 制图:于海员)

拓展知识:

温馨提示:本文最后更新于2022-09-06 06:02:27若文章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丁塔克
本站资源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,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谢谢合作!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点赞13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

热门圈子总有聊不完的话题
星球求救信号帮助是一种美德